本报讯 (通讯员 金晓璐) 80岁的张老伯4年来一直饱受房颤反复发作所带来的痛苦,他尝试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多年的病痛折磨让他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不久前,张老伯来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就诊。收治入院后,由心内科朱文青主任医师领衔的电生理团队为其做了认真、全面的评估,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欠佳等因素,决定采用创伤小、安全性高的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在该团队的积极治疗下,张老伯术后恢复良好,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术后3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增加、心衰、脑卒中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500万房颤患者,被称为心衰和脑梗的“幕后黑手”。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是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即通过高温灼伤细胞,达到治疗效果。但此次张老伯施行的则是一项新术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据朱文青主任医师介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是通过胞内冰、胞外冰及复温过程中的冰晶损伤细胞,且初期房颤治愈率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有显著提高。不仅如此,该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消融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血栓事件发生率低、患者疼痛小”等明显优势,患者术后3~5天即可出院。
为了让更多医生能熟练掌握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前不久,该院举行了“律冻中山——冷冻球囊导管消融高级研讨会”,包括朱文青主任医师在内的多位国内心律失常领域专家就房颤冷冻消融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了讨论,并向与会者传达国际最先进的治疗理念,“手把手”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年轻医生。今后,类似的研讨班还将会在中山医院陆续开展,前来学习的学员学成之后回到当地,可为上海以外的患者带去福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式之一。与射频消融术相比,从微观上看:冷冻的损伤对组织的结构保存相对更完整,意味着之后的增生会减轻,血栓聚集的风险下降。从结果来看,采用冷冻消融可以减少术中血栓和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也能降低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目前在国际上多个大型临床研究中发现,两者对于肺静脉隔离以及房颤治疗的有效性是持平的,而对于安全性来说,冷冻消融术能在保证有效性的同时,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