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它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另外,梅的全身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梅花入药称为白梅花、绿梅花、绿萼梅。其味微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疮毒等。多以花水煎内服。
未成熟的果实,亦称梅实、梅肉、熏梅,入药时称“乌梅”,其味酸、涩,性温。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开胃、安蛔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等。历代医家都用它治疗久咳不愈、虚热烦渴、痢疾泄泻、尿血便血、蛔虫腹痛、痒癣胬肉等。这与现代药理学证实它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过敏、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是一致的。有人用乌梅水煎浓缩剂治疗细菌性痢疾,服药后的时间最短1日,最长5日,大便就恢复了正常,其余症状也大多在1~3日内消失。治疗钩虫病,最短5日,最长时间23日,大便检查显示钩虫阴性。经盐渍而成的梅果实,药典上称为“白梅”,常作为治疗喉痹、梅核气、泻痢、烦渴、痈肿疮毒、外伤出血的要药,煎汤内服或外用擦牙、捣敷、煅研调敷均可。
梅的其他部分梅叶、梅梗、梅根、梅核、梅露也都可以作为药用。梅叶可治疗痢疾、月经不止;梅梗可治疗习惯性流产;梅根可治疗风痹、瘰疬;梅核具有消暑、明目、除烦功效;梅露具有生津止渴、解暑涤烦功效。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温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