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通讯员 衣晓峰 魏娜)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的统计数字显示,现今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约为2.9亿,死亡率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居首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国每年至少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被心脏性猝死夺走生命,其中8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然而,心肺复苏术这一基本技能在我国普及率非常低,如果有人突发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不到1%。因为病情突如其来,很难保证120等医疗力量在短时间内就位,致使患者最终不幸离世。因此,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院前急救,特别是社会急救,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
抢救心脏骤停有个“时间窗”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韩非教授介绍,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各种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等。生活不规律、日夜颠倒、工作压力大、以及抽烟喝酒等,都会构成潜在威胁。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每延迟急救1分钟,成功率便下降10%。若什么也不做,只等120,待10分钟后,120抵达,患者可能已是回天乏力。韩非教授解释,人们常说的心肺复苏技术,也叫基本生命支持,是针对心脏骤停在4~6分钟内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这个时间窗被专业人士视为“钻石4分钟”。第一时间在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如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便携式自动除颤仪除颤,能使其生存率提升至3~4倍,并获得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较于发达国家在急救方面的表现,我国内地差距甚大,每100个心脏骤停患者中,能够生还的不到1个人。韩教授介绍说,美国每年约有40万心脏骤停病例,通过及时施行心肺复苏术,整体抢救成功率为10%。在一些设施完备的大城市,如纽约、西雅图,被救回性命的几率可能在50%以上。而这一指标加拿大为29%,瑞典为46%~73%,日本为32.2%,澳大利亚为21.2%。反观我国大中型城市,实施心肺复苏率平均仅为4.5%,在北京为11.4%,上海为4.2%。究其原因,欧美、日本等国家傲人的生命数据背后,是数量庞大的急救员、配备齐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全民普及的急救意识。
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意义重大
韩非教授指出,长期固守于我国民众脑海中的急救思维模式,几乎等同于“120”三个数字。实际上,更大范围的院前急救,还应包括现场急救。所谓现场急救,即车前急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的急救。在现实中,匮乏急救意识和技能,加上施救者害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往往使公众跳过“现场救治”的前奏,直接寄希望于“专业急救”力量的到来,从而耽误时间,影响救治。
在我国,利用徒手胸外心脏按压以及电除颤技术来挽救患者生命,对国人而言,尚属一个新鲜事物,培训之路任重道远。韩非教授表示,他们团队将依托省内外雄厚的医疗资源,团结全省麻醉、急诊和各个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组建一支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培训讲师队伍,出台规范的培训制度和操作规范,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同时利用各种媒体与资源,加强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推广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认知、掌握这门急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