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壮忠
本报讯 近年来,“排毒防癌”、“排毒养生”、“排毒养颜”、“排毒减肥”等,成为养生热潮。许多人认为,“毒”是人体万病之源。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该经常“排毒”。
究竟什么是“毒”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林丽珠介绍,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毒”的存在,称之为“毒”、“邪毒”、“毒邪”等,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的分类标准、认识方法,可分为外源性(外来之毒)、内源性(内生之毒)两大类。具体又有风毒、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药毒及食物中毒等。就连治病的药物,中医都称之为“毒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使人体恢复正常;同时也认为“是药三分毒”,不能长期或超剂量使用。
中医认为,引起癌症的“毒”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病因长期作用于机体,使经脉阻滞、脏腑失调、浊邪积聚,进而所产生一种强烈的致病物质,破坏身体的脏腑功能。现代研究证实,癌症是由于各种外源性因素(如化学致癌物、电离辐射、石棉、致癌性病毒、霉菌毒素等)长期破坏正常的身体功能(机体免疫状态、遗传素质、DNA损伤修复能力、激素水平等)所引起的,是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事件长期累积形成的。
中医怎样“解毒”
林丽珠教授解释,“解毒”是通过一定行为、食物或者药物,祛除体内或体表过度、超标的“毒素”。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措施:1.避免“饮食不洁、饮食不节”等行为造成的“毒害”;2.科学用药,降低药物本身带来有害物质的堆积;3.合理养生,避免蛇虫、犬兽等所致的毒害;4.正确祛除体内的“毒”,比如采取凉血解毒、泻浊解毒等。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排毒法”其实属于中医治法的下法、发汗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也有很多副作用,必须辨证施治,而且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损伤正气。某些排毒养颜保健食品中含有大量大黄、番泻叶等,长期使用可导致结肠黑斑和息肉,恶化肠道环境,引发严重肠道疾病。所以,不要相信泻药或节食就能起到排毒养颜抗癌作用。人要保持健康,必须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心理压力、合理使用药物和保健品、适当加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