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徐尤佳) 去年年底,年近35岁的小张和丈夫合计,趁着工作稳定,准备实施了二胎备孕计划,几个月后就得到了好消息。在家人的喜悦和期盼中,腹中的宝宝健康地成长着。然而4个月刚过,小张在一次洗澡后突然觉得乳房不舒服,一摸后发现:乳房有一个肿块,比之前体检的时候大了不少。这时,小张想起了半年前收到的来自体检中心的报告,上面曾提到自己的乳房上有个结节,建议作进一步检查或者手术,但当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就忘了,再加上接踵而至的新冠疫情的原因,就一直耽搁了没有到专科复查。第二天,小张来到了杭州市中医院乳腺科徐海滨主任的门诊。
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做了仔细的乳房触诊之后,徐海滨主任认为小张的病情并不乐观,考虑到小张已经怀孕4个多月,也给治疗带来不小的挑战,当天联系安排她进行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很快出来,左乳浸润性乳腺癌确诊,并且已经有了腋窝淋巴结转移。
晴天霹雳啊!好不容易怀孕,期待了这么久,还没有和宝宝相见却先得到了这样的坏消息。继续怀孕会影响肿瘤治疗吗?放化疗会影响胎儿发育吗?如果这次终止妊娠,小张以后还能怀孕吗?终止妊娠势必要引产,引产后的身体能马上接受抗肿瘤治疗吗?经过反复沟通了各种方案的风险,鉴于病症已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考虑到各方面治疗对于胎儿的不确定风险,最终小张选择了先终止妊娠,再新辅助化疗。目前小张已经进行了第3周期的化疗,乳房的肿块有了明显的缩小,各方面恢复良好。
有关于乳腺癌的研究指出,随着女性生育年龄推迟,和二孩政策的开放,妊娠期发现乳腺癌的几率正逐年上升,现代女性应当对乳腺癌重新认识。
徐海滨解释说,目前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存在“三化”,即发病年龄年轻化、生育年龄高龄化、患者需求多样化。根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小于45岁时确诊乳腺癌患者约占总人群的22.26%。近2个月,他已经接诊了2例年轻的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另一例患者是在手术做完以后发现月经迟迟不来,经过检查才确诊妊娠。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指的是在妊娠期间或产后一年内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它的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癌发病率的0.2%~3.8%。在妊娠期间,妇女体内的雌孕激素等多种激素波动强烈,会加剧癌细胞的进展。也因为激素刺激,妊娠或哺乳期乳腺出现生理性变化,腺泡增生,乳房变大、肿胀变硬,常常难以明确地触及肿块,起病隐匿,发展较快,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中晚期。
“现在年轻人都知道备孕要吃叶酸、测排卵,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要来乳腺专科评估乳房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既往有乳腺疾病或者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女性,更应该全面评估,在怀孕前排除危险因素。”徐海滨说,“另外,从医学角度来说,我们提倡适龄生育以及母乳喂养。因为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目前研究已经明确:月经初潮年龄早(<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龄晚(>35岁)、哺乳时间短、停经后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都会增加或延长体内雌激素的暴露,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当然,只要在孕前做好评估,有乳房结节的年轻女性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进行穿刺、手术或者密切随访,并在孕期及产后定期检查,“闻癌色变”也是不必要的。有的人谈及检查就是担心辐射。对于这点疑虑,徐主任再次强调:备孕前及怀孕期间行乳房超声检查,对人体以及胚胎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已经不幸罹患妊娠期乳腺癌的妈妈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即刻终止妊娠,但是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医生根据不同的肿瘤特性、分期以及诊断时的孕周全面评估。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证据支持从妊娠14周以后可以使用批准的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化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建议在抗肿瘤治疗前和医生沟通,并在治疗结束以后在医生的全程管理下开始备孕。
专家介绍
徐海滨 主任医师,教授。杭州市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杭州市中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曾在意大利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乳腺中心进修学习。擅长乳腺疾病及乳腺癌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尤其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保乳、乳腺修复重建、男性乳房发育整形手术及乳腺癌综合治疗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