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了乙肝疫苗后没产生抗体,家长们开始惊慌了,宝宝体内怎么没有产生乙肝抗体?怎么办?
我们看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怎么建议:
1.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微克)和针次。
2.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微克或3针20微克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乙肝抗体,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3.对高危人群可进行乙肝抗体监测,如乙肝抗体<10毫单位/毫升,可给予加强免疫。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
扩展知识
1.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越好。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可用1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微克仓鼠卵巢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应≥100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
对成人建议接种3针2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微克仓鼠卵巢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2.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部位
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能哺乳吗
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哺乳。
4.传播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果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不会传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
(湖南省儿童医院 主管药师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