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睦的家庭,人才有生活的欲望和乐趣,之于老人,更是如此。而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两代之间的关系 不同代的人受其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而形成的观念、行为模式有异,即人们通常说的代沟。代沟的存在,造成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某些不协调,往往给老人带来不快。有的老人认为年轻人不虚心,不尊重老人,因而不愉快。
受尊敬是老人的心理需要,然而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老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许多方面对年轻人看不惯不一定正确。多数年轻人很努力,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家庭、社会做出了贡献,老人往往望尘莫及。因此,老人不要随意否定年轻人,而要看到他们的优势,虚心向他们学习。自身也要不断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做个“年轻型”老人,协调与晚辈的关系。
退休后家庭地位的动摇 多数老人用大半生的辛劳,建立家庭、抚养儿女,不管家境如何,家都是他一生赖以生存的“生命绿洲”,是退休后在这个世界唯一能够支配的天地。再加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他们往往认为,家长地位的长期维持天经地义,要求继续支配子女、配偶、经济收入,掌握大事的决策权。然而,子女长大,独立行事,不再“听话”;配偶年老,也逐渐变得主观,不再受对方支配;经济收入已退居次要地位,无法掌握和支配全局,一些事情别人也可以自行处理。这会使得老人产生很多心理矛盾,出现内心压抑、易激惹、烦恼,失去生活乐趣,导致家庭关系不协调。
其实,老人应该认识到,家庭也在变,应相信子女们大都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许多事大可不必越俎代庖。自己的任务就是调整躯体和心理健康,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健康长寿。当然,也可寻机会投身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寻找家庭以外的乐趣,用建设性的行动去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切忌用放大镜去观察家庭矛盾而影响情绪。对非原则性矛盾要持客观、豁达的态度。
(河南 主任医师 王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