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心理咨询师 刘子善
在心理学上,后悔是一种反事实思维,是指人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并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过程。人在后悔时伴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反事实思维是以条件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一般的表现形式以前提对应行为,结论对应结果,比如,如果当年我好好学习,就能上个好的大学,也就会有份好工作等。
一旦发生让自己痛苦的事,如何把后悔的影响降到最低呢?
看影响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而且不可挽回,这种情况下要冷静,看看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有多大,要客观量化一下。人的心理在某种激烈的情绪影响下,情绪就像色彩一样具有强烈的渲染性,即看什么、想什么,都与当前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样会造成意识狭窄,很容易忽略可利用的条件。
我们常说“急事要缓办”,就是要求冷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断定事情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不至于在不良心理无限扩大的影响下失去理智。
找机会
虽说“天无绝人之路”,但机会并不是容易被发现的,需要慧眼独具,需要等待,甚至需要某种潜能的开启。“人是逼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
等时机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考验的是在等待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极好的心理素质之一,是个体完成某种任务、协调某种人际关系,能否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心理条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那些不愿意等、不想等的人,看起来很实际,其实是经不起诱惑的心理表现。
靠定力
虽然有定力不见得有神力,甚至有可能是盲目的,但有定力的人至少知道,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如“以不变应万变”。现如今很多人遇事就焦躁不安,需要好好学习定力。